第十九章 赵侍郎

蜈蚣案结束后,北府司刑李青蓝将林墨阳留下,向他询问了在陵安城这些天有什么进展。

林墨阳没有藏私,除了已经了结的蜈蚣案外,他将狐妖案的已知线索说与了李大人,又将陵安县城隍庙判官一案据实上报。

“好,没想到你这么快就能在陵安城里打开局面。”

李司刑见林墨阳以一人之力做出这样的成果,心里甚是满意。

“林墨阳,接下来你继续查探狐妖案,至于有关城隍庙的那件案子你就不必担心了,自会有人处理。”

“这段时间你一人查探终究是费心,接下来护凡司还会再寻两名强将前去陵安助你,相信你们一定能打破陵安的困局。”

有了李司刑的保证,林墨阳感觉接下来的陵安城想必会更加热闹。

“护凡司林墨阳听令,定不负司刑大人所望!”

“好了,墨阳你且去吧。”

林墨阳领命告退,出了北府司刑大殿,他一路向护凡司走去。

进了北府护凡司,林墨阳又去见了护凡司掌印仙官程蒙。

程掌印对林墨阳的所做出的功绩表示称赞,同时也希望林墨阳能够在陵安城里真正扎根,为陵安城带来真正的安宁。

在程蒙的的鼓励下,林墨阳离开天庭,又一次来到了陵安城里,此刻天色已经放亮。

现在又是一天清晨,想了想还要去狐仙庙里打扫,林墨阳有了兴致。

可惜林墨阳到了狐仙庙以后才发现,只有那三尾妖狐化作的道姑在庙里。

听道姑说李紫苏有事回家去了,也没有消息说什么时候才会再来。

至此,林墨阳有些失落,可这也算不得什么事。

林墨阳化失落为动力,很快就将这狐仙庙前后打扫个遍。

一切收拾完毕,林墨阳告别了道姑。

眼看天色还未到午间,却见街市上要比往常热闹。

来到了常吃的那家面馆,林墨阳寻了个位置坐下,点了一碗清汤面。

“店家,今天街上好热闹啊。”

这面馆的掌柜很热情,也常常接触各色人等,消息相对灵通。

“那可不嘛,过几天赵侍郎要回陵安省亲,县太爷为此又是搭台唱戏,又是请来了秦州最当红的清倌人秋雨姑娘。”

“据说,那清倌人还是秦州的现任花魁,至今仍是完璧之身,嗓子天下无双,寻常人可是难得一见。”

面馆掌柜的说着,这些边边角角的事情似乎他很熟悉。

“其实也未必难见,或许我与她也就有缘分呢?”

林墨阳笑着说道,他想着那花魁今天的邀约,又想了想秋雨这个名字,却发现记忆里他好像没有与什么叫秋雨的人有过交集。

可一想这秋雨二字也可能是花魁成名后新取的名字,他的心里也就了然一些,单说秋雨这个名字还真没什么可纠结的。

“公子可真说笑了,您瞧着也像是一个读书人,可您看见了吗?”

说着,掌柜的向外一指,街上倒是真多了不少看起来文雅的公子,有些人还带着书童。

“这些人虽说大部分都是为了礼部的赵侍郎来的,可也最少有一半想见那位秋雨姑娘。”

“且不说那位秋雨姑娘,店家,这些读书人怎么一夜之间突然就涌来了陵安,昨天可还没见这样多的人。”

相比于秋雨姑娘,林墨阳更想搞清楚眼前这些读书人的事。

“公子,您也听说过无利不起早吧,因为那赵侍郎的管家今天下午就会先一步到陵安,他们一夜之间涌来陵安也称不上稀奇,这些读书人就等着早些去投拜帖呢。”

“听店家这样一说,我就这明白了。赵侍郎是礼部侍郎,管着科举一事,读书人自然趋之若鹜。”

林墨阳看着这些涌来陵安的读书人,着实有些感叹。

“公子此言差矣,这些读书人也不只是冲着赵侍郎的官位才来投拜帖,还因为这赵侍郎素来愿意提携后进,谁要是能以好的文章打动他,以后就能多一位侍郎作为授业恩师,这是何等的荣耀啊。”

这话听着有些耳熟,林墨阳用心一想,却想起了一桩七年前的案子。

“敢问店家,你可知这赵侍郎叫什么名字?”

“我记得,这赵侍郎像是叫赵钰。”

好,这样一来林墨阳就能对上了,那赵侍郎原来也是个老相识。

“来人了,店家且去忙吧,我早些把面吃了,面坨了可就不好吃了。”

“好嘞,您先吃着,坨了在给您添汤。”

林墨阳看着面馆掌柜去招待客人,没有再去多说,开始回想起了七年前的那件案子。

七年前林墨阳还是九品执法天将,而那赵侍郎也还只是礼部祠祭清吏司郎中。

赵郎中的祠祭司管着祭祀事务,武朝皇帝姓李,李氏宗祠位于龙兴之地凤翱县。

可凤翱县令上书皇帝说这李氏宗祠夜里常常传出有人交谈之声,却不见说话之人,守祠士兵皆受惊吓,谁也不敢靠近。

皇上一听这还了得,立马命令除妖卫派出十余人前去查探。

结果除妖卫的十余名修行者全军覆没,在里面不过一夜时间,十三个人都被吓疯了。

除妖卫一共也就三百余人,这一下折损了十三人,把皇上气的差点晕过去。

第二天朝堂之上,皇上问朝中谁敢去查探此事,朝堂上无人敢应答,这可是除妖卫都查不了的事,没人敢主动承揽。

就在皇上准备大发雷霆之时,这位赵郎中终于鼓足勇气站了出来,说愿去凤翱探查。

随后这赵郎中就启程去了凤翱李氏宗祠,恰巧,当地的土地见除妖卫全军覆没,也将此事上报天庭。

而林墨阳恰巧就被派来处理此事,林墨阳到了凤翱县,先去了解了一下事情原由。

林墨阳从土地那里得知,这李氏宗祠有龙气,妖邪一般不敢靠近。

可坏就坏在李氏宗祠进行了扩建,李氏宗祠扩建后用巨石填上了一口井。

那口井来头可不小,这周边有一座名山,山上还有几家书院,自古就是文人墨客汇集之地。

千年前有一位文坛大家挖了这口井,将毕生文章都在井边一篇篇点燃,扔进了井里面烧掉。

此后历代文人纷纷在此效仿,久而久之,使得井里居然生出来九位书灵。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