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灯谜

天还没黑,豫章古城中便聚起了闹市。

两边摆放的各种小摊贩,要么身前的摊位上摆放着一些中秋月饼糕点,要么地上摆放着一些供人赏玩的小玩意。

而像是彩灯笼、稀奇古怪的动物面具等等诸如此类的,放眼望去更是一片又一片,想来是以往中秋节日这些东西卖的多。

街边,小贩们在吆喝着卖月饼咯~、买彩色灯笼,中秋生活多姿多彩、术士专门出品这一款新奇物件名为望远镜,看月亮如同触手可及,可以来看看啦~~

声音传到了李星云的耳畔中,感受着坊市之中的热闹气息,他心情也轻松了许多。

反正知道了现在的位置,想要恢复才气也不是刻意勉强的来,倒不如先率性而为,一个人也有一个人的中秋。

心中这般想着,李星云摸了摸怀中的瀚海贝,幸好当初东方阳朔给的东西还在,可以换些银钱。

找了一间当铺,用一根百年草药兑换了几十两银子,足够他活动好些日子了。

出了当铺后,李星云却看见了一名老翁,他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更是曾经主动与老翁说话,因此记忆十分深刻。

于是,他朝着老翁走了过去。

在老翁的摊前停下脚步,仔细打量了起来。

对方支起了一根货架,上面挂着许多彩色的灯笼和一些面具。qupi.org 龙虾小说网

原来老翁之前担进城的东西是这些...李星云后知后觉,随口问了一句:老人家,中秋节您不在家与家人团聚,怎么还想着出来卖东西呢。

那老翁闻声一望,发现是一个熟人,有些惊讶的说道:年轻人,我们还真有缘,豫章古城这么大都还能再碰上。

李星云不可置否的微笑着,的确算是有点缘分。

老翁继续说道:这团圆也不一定非要一整天都黏在一起,趁着今天这个日子,白天出来赚点生计,晚上才是一家人吃饭的时候,也不耽误嘛~~

那您的家人呢?李星云摘下一块兔子面具,一边问道。.z.br>

老翁脸上洋溢出和蔼的笑容,说:他们是不愿我出来卖东西的,但我这一把老骨头闲不住,想着多卖点东西,给我那孙儿买点好吃的。

李星云闻言,也想起了家中的亲人。

此时此刻,也不知道母亲和可卿姐还有水姨与宁儿妹妹怎么样了。

老人家,您这些东西我包了,您看多少银子。李星云想着与其漫无目的的在古城中溜达,倒不如做个小摊贩悠闲。

真的??

自然是真的。

老翁听到李星云确定的语气,急忙弯下腰感谢道:谢谢你,谢谢!

没事。

最终,李星云以一两银子的价格,把二十个彩色灯笼以及三十个动物面具买了下来。

这些东西制作的精良,说贵倒是不贵,一个平均下来二十文,在中秋节日中算是普遍性的定价。

将摊位接过后,老翁再次感谢了几句回家团聚去了。

李星云站在原本老翁的位置,仔细打量着世俗的风尚。

大街上人潮人往,空气中香味弥漫。

请问下这面具怎么卖?有一名中年妇女领着一名孩童过来,对一个老虎的面具十分青睐。

二十文。

李星云也没想着赚钱,只是过个瘾罢了。

那中年妇女纠结了一会儿,但最后还是咬了咬牙买了下来。

李星云看在眼底,终究还是对普通百姓的生活认知有所偏差。

或许二十文对普通人来说,已

经是需要微微咬咬牙才能愿意支付的东西。

既如此,那咱也沾点中秋节日活动的气氛。

紧接着,他翻出一根毛笔。

可惜了,红缨那拿来的举人文宝笔墨都遭不住文宫之前的动荡彻底毁去,现在只能用惊鸿笔来写。

感慨了一番后,他取下一个灯笼,然后在糊着的纸张上,书写下一些字。

谜面:画中秋色雁阵飞(打一字)

谜题:春色满园十五夜(打一成语)

谜题:十五不出门(打一成语)

谜题:五湖四海一美人,十五六岁玉清纯,十八十九得了病,一到三十便断魂。(打一自然物)

谜题:山旁隐现横空日,雨下埋香寂寞人。(打一传统佳节)

.......

洋洋洒洒之后,二十个彩色灯笼之上,已经都写上了谜题。

谜题不难,他也不是刻意为了吸引人过来而弄的题面。

一名书生模样的男子轻攥着折扇,虽是天凉日,但还是扇不离身。

他注意到了李星云这一边的灯谜活动,觉得有些熟悉,赶凑着上前来瞧瞧。

画中秋色雁阵飞(打一字),此题好生简单。老板,答对可有彩头?那书生盯着李星云手中的笔墨,然后问道。

李星云头也没抬,慵懒的说道:彩灯拿走,还可从旁边的面具中随意挑选一件。

好!书生一听,手中折扇啪嗒一声拍在手中,然后仔细分析道:画字中间是田;秋天的颜色是金,巛以象形法扣雁阵飞。

故谜底应该是:锱!

可对?

李星云抬起头,正对一张熟悉的脸。

程墨???

对方既然来了豫章古城,不去参加中秋诗会,怎么在大街上瞎晃荡?

不知他认出自己没有??带着假幻,应该认不出吧?

李星云收敛心神,微微一笑道。阁下自是聪明的,这一个谜语是诸多中不算太过直接的,请随意挑选吧。

读书人的聪明自然是不用说,对方思考不到三秒钟,便得出了答案。

只是,大秦境内那么多儒家读书人,被生生坑杀百万啊!

人族虽说不以儒家读书人的意志为长存,但儒家读书人可是儒道发展的基石,就那般葬灭百万!

但程墨在挑选了一件面具后,却不曾离开。

他继续看着一个灯笼上的文字,略有惊讶道:秉公不偏三尺律,凿壁可偷一线光。

好诗啊!

说着说着,他拍手称快起来,说:老板,这出自何处?即便不是出县诗,也有几分读书人的才气蕴藏其中了。

李星云摆摆手说:公子说笑了,不过是偶然听闻,哪里知道什么出处。

程墨也不细究,他看一句诗后面跟着打两个人名。

秉公不偏三尺律,凿壁可偷一线光,说的是包青天、匡衡两位知名人杰的事迹,但既是灯谜,应当有所窍门。

细细分析后,程墨试探着说出自我的答案:在下的答案是:李星云!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