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诸君,可愿随我一同赴死?

至正二十三年六月,

在确定了与陈友谅决战的方针后,

朱元璋从庐州调回了徐达的部队,并召集了他所有的精锐力量,

包括二十万士兵,和他手下的优秀将领徐达、常遇春、冯胜、郭兴等人,

连刘基这样的文人谋士也随军出征,与陈友谅一样,朱元璋这次也算是空国而来。

他的军队急行军向洪都前进,不分昼夜,不停地走,向着宿命中的战场前进。

这是一个晴朗的白天,

江上不时刮起阵风,让人感觉相当温和舒爽。

朱元璋却没有欣赏景色的心情,他的旗舰正向洪都前进,

当他回头时,看到的是他的众多战船,以及统率战船的文臣武将。

这是二十万的大军。

朱元璋每当想到这里,心里就止不住地激动。

朱元璋难掩心中的激动对着下方的汤和、徐达、刘伯温等文臣武将用颤抖的语气开口道:

“咱从一个一无所有的放牛娃,到今天千军万马的统率者,终于走到了这一步。”

“现在艰难与困苦、悲凉与绝望,都已过去,现在咱即将要去争夺天下了。”

“韩林儿已死,咱已经得到自由自身,这一次咱是第一次以自己的名义而战。”

“胜则光宗耀祖,败则尸骨无存!咱没什么大理想,就是想让这世上的农民都能吃上一口热饭,诸君,可愿随我一同赴死!”

众人闻言齐刷刷的跪了下去:

“末将愿与元帅同生共死!”

朱元璋看着下方从濠州打道应天的兄弟们浑身颤抖。

不只是因为激动,还有畏惧。

当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先上去拼一拼,不行再说。

这个行为的错误之处在于,牛犊并非不怕虎,而是因为它不知道虎的可怕。

当朱元璋弱小时,他专注于扩大自己的地盘,占据滁州!占据和州!在他眼中陈友谅、张士诚算是什么东西!

然而随着他朱元璋自己的势力不断强大,却发现自己跟陈友谅和张士诚之间的差距依旧没有缩小。

此时的朱元璋才意识到自己面前的是怎样的一个庞然大物、是怎样的可怕与不可战胜,他终于开始畏惧。

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

然而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

朱元璋不断地追赶陈友谅,不断地了解陈友谅的可怕,也不断地增强着自己的实力,只为那最后的决战,战胜了他,天下再无可惧!

以颤抖之身追赶,以敬畏之心挑战。

战胜陈友谅,即为天下之主!

马渡江头苜蓿香,片云片雨渡潇湘。

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

胜利已不再遥不可及!

朱元璋眼中的畏惧逐渐的退去,眼中剩下的已经全部都是战意!

陈友谅一直都是如此的强大,无敌的战船、勇猛的士兵。

他一直都比朱元璋强,一直都是。

而此时也已经不是三年前的龙湾之战了,

朱元璋也已经没有伏击这样的便宜可捡了。

这一次他要面对的是陈友谅真正的力量,只能在正面与其硬碰硬!

朱元璋在这些天反复的研究,最终终于认识到,想要彻底摧毁陈友谅,只有在他最擅长的领域里打败他!

自己必须将陈友谅的无敌水军彻底摧毁!

而李洛仙人安排的朱文正让自己有了正面摧毁这支无敌水军的可能!

连续两个多月的高强度攻城让陈友谅的军队处于疲惫状态,常遇春的冲杀将其军心打的涣散。

七月五日,

朱元璋水军与陈友谅水军分别来到了鄱阳湖,在康郎山相遇,两支军队经过无数的波折,终于走到了最后决战的地点!

鄱阳湖,又称彭泽,北起湖口,南达三阳,西起关城,东达波阳,南北相望三百余里,

对朱元璋和陈友谅来说,可谓鄱阳湖是浩瀚无边。

它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江之水,下通长江,由于南宽北窄,形状像一个巨大的葫芦。

毫无疑问,就地形而言这是一个最理想理想的战场。

公元675年,不世出的天才王勃前往交趾看望自己的父亲,路过滕王阁,为壮美的山色湖光所感,一挥而就了流芳千古的《滕王阁序》。

他写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后人所传颂。

现在,这个映照着无上光芒的地方,将成为一个更为光彩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将上演这场战争中最为精彩的一幕。

而在朱元璋军队所驻扎的康郎山之中,一道黑影悄无声息的混入了漆黑无比的丛林之中……

ps.求评价票……

端午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6月3日到6月5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