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65 章 第663章.锦州之战带来的余韵。(二)

经过了萨满们半天的忙活,皇太极终于缓了过来,只不过这一次的状况有些渗人,皇太极左边的脸有些歪了。这个由原来的胖子变成了瘦子的脸,脸上挂下来的皮全部落在了左下方,左眼和左边的嘴角也往下挂,嘴里的哈喇子就兜不住了,也在像沙漏一样的往下滴。说话也含糊不清,岂止是含糊不清,只能一个字一个字的含糊往外吐!

皇太极的这种状况,用老话来说就是小中风,用现代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脑梗。当然他还有一个症状也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方,现在是白天还看不出来,到了晚上那就会要人命,那就是那个喇嘛给他配的黑色的药丸的毒性就会爆发出来,把他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全部收刮完。

到了此时对皇太极以及他身边的人来说再大的事情也是小事了,保命要紧!锦州多尔衮的事早就扔在了一边,也不会有人再向多尔衮索要战利品,更不会有人向他要洪承畴。当然多尔衮也是个会做人的人,该得到好处的人都能雨露均沾。这对他在朝中的基本盘能得到非常有效的巩固作用,而且会有更多的人加入他的阵营。siwu.org 猫头鹰小说网

回到沈阳后的多尔衮在做什么?他也在干一件大事。多尔衮他封的是睿亲王,人确实也是一个聪明人。如今他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虽说中间还有许多变数,不可能是十拿九稳。但是到了如今这个地步,该考虑的事情必须要考虑了,他不像多铎那样只知道在战场上冲冲杀杀,头脑发热,做事情不管不顾的。

当多尔衮冷静下来,许多皇太极之前所考虑的问题,现在也摆到了他的面前。如今的大清朝已经是一个政权了,并不是以前的部落,一群人在一起商议一下就可以决定一件大事,而是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事情,这就涉及到文化底蕴了。满族的文化存在的时间太短,而且也很粗糙,许多内容竟然用文字不能表达。现在的大清是用铁骑硬弓来说话的,在辽东这个小地方还能马马虎虎的过得去,可是一旦要得到更大的天下,特别是要他们满族来统治其他民族这就非常的单薄了。对待蒙古人是用联姻的方法,但是对待整个中原地区这个法子就有些行不通了。每个满族人即便是娶上三五个中原女子做妻妾,晚上即便是累的个半死,那也是杯水车薪!他清楚的意识到,必须要把中原的文化引入到满族文化中间,让两种文化进行融合,让中原的那种治理国家的方法移植到满清朝廷内。到了此时,多尔衮所处的位置不同,他的眼光也变得不同了。

多尔衮也是个有远见的人,他觉得这件事情必须要马上着手办了。在如今的大清朝内部投靠过来的汉族人也有不少了,可是大部分都是层次比较低的,都是被掳来的,这中间良莠不齐,而主动投靠过来的大部分都是武人,比如说李永芳,再接下来的三顺王,现在又是祖大寿,但是文人却不多,这最主要是在满族人的眼中是重武轻文的,他们看不起文人,更别说是异族了。

虽然在大清的朝廷上汉族的文人不多,但是毕竟有一些,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范文程。多尔衮了解这个人,这个人肚子里确实有学识,肚子里的弯弯绕鬼点子也多,虽然他是在大明朝失意了之后才投奔大清的,但是这个人是有传承的。他们范家在祖上也是个大文豪,而且给皇太极给大清朝也出了不少的点子。要想当一个合格的汉奸,当一个大汉奸,肚子里没点东西也是不行的。多尔衮之前在朝堂上,故意处处刁难范文程,并非不知道他肚子里的学识,而是大家的阵营不同,不为难你为难谁?但是这个家伙滑溜的很,每次都能被他化解,从心底里来说,多尔衮是欣赏这个人的。大清朝要成长,就需要这样一大批谋士!

但是欣赏你不一定要用你,因为你的身上已经深深的打上了皇太极的烙印。尽管这次回到沈阳之后,范文程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悄悄的向他示好,多尔衮都故意假以言辞推脱,他清楚这种人非常会看风向,皇太极不行了,他就要寻找新的靠山。虽然心中非常的不齿,但是他也知道这种人今后用的上,现在不过是晾他一晾,但是这种人今后肯定不会成为他的心腹。这样的人实在是太狡诈了,说出卖就能出卖!

范文程不能彻底地作为己用,多尔衮把目光转向了洪承畴。这个人是个文武全才,也是大明的第一谋士。如果能够把这个人策反,那么无论是作用还是能力,都要远远在范文程之上。更为重要的是洪承畴一旦投诚他多尔衮,那多尔衮将是他第1个主子,这样的人身家就清白了,不是范文程这种在泥浆水里滚过的人能够相提并论的。多尔衮不但能够重用他,而且还能够信任他,不像范文程给自己每提一条建议,自己都要琢磨琢磨这中间有没有坑。

所以这段时间多尔衮除了处理一下军务,加强自己这方面阵营的紧密联系之外,主要的精力就是花在了对洪承畴的策反方面。

洪承畴是个人才这勿容置疑,对多尔衮来说这个人无疑是个宝,要让这个人为己所用必须要从身心上征服他,不能硬来。他的意志越坚定,如果能够降服他,这个人今后对他的意义也就越大,也更会对他越忠诚。

刚开始多尔衮还不想自己出面,让下面的人去劝降。只不过他心中也有一些期待,万一洪承畴这么容易就同意降了,那么这个人的身价就不高了。他也希望洪承畴不要让自己失望,别千辛万苦弄来一块软骨头。

今天已经是第8天了,下面的人给他报来了消息,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坏消息是洪承畴就像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软硬不吃,让对他劝解的人无从下手,甚至还玩起了绝食。当然好消息就是洪承畴没有让多尔衮失望,多尔衮今后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有计谋而且还立场坚定!

对于得到这样的消息,多尔衮不急。现在皇太极还没死,时间还充裕的很,自己等得起,慢慢的磨吧!不过他到现在还是不打算亲自出面,他倒想看一下洪承畴的意志有多坚强。只不过他吩咐下面的人,不许动刑,找一些汉人来给他劝,轮番上阵,好吃好喝的供着。

多尔衮不相信洪承畴不怕死,只不过死是要有代价的。有的人为了信念可以意志坚定不怕死,但是一旦他的信仰崩溃了那么死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文不值。多尔衮就是在等这么一个机会,或者说找出他的弱点。一旦触动了这一点,人设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轰然倒塌。

多尔衮有耐心在等,可有些人却没有耐心了。锦州之战的失败,崇祯或者说是大明王朝是最后一个知道的。幸好洪承畴看人还是很准的,杨国柱虽然死了,但是吴三桂和曹变蛟还是承担起了重任。明军向山海关的撤退并不是败退,而是撤的很有秩序。宁远、广宁的放弃也是井井有序,能够带走的物资和人全部都有序的撤离了。等全部人员进入了山海关,明军把大门一关,清军只能望关兴叹。山海关是一座雄关,当守关的将士没有慌乱严密把守的话,擅长骑射的清军想要破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说起吴三桂这个人,在后世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大汉奸。没有他的引清兵入关,尽管大明王朝已经垮了,中原是不会这么快易手的!虽说李自成这个草台班子是维持不了多少时间,但是吴三桂的行为无疑是起了一个催化的作用。不过我们要历史的辩证的看人看事,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的前后是有一个时间节点的。

说实话,吴三桂本人并非是一个庸人。崇祯四年,吴三桂的父亲吴襄领兵救援大凌河,中途逃亡,致使全军覆灭。事后被朝廷追责下狱,而吴三桂反而擢升为总兵,这说明吴三桂对大明来说确实是个人才,更何况他手下的关宁铁骑是大明最精锐的部队,即便是后来他的舅舅祖大寿投靠了清朝,大明朝廷还是把山海关守备这一个重要任务交给了吴三桂。这是一个攸关大明王朝生死的位置,这也说明了明王朝对他的信任。至于后来引贼入关这个大污点,咱们先别说家国天下这样的大道理,在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时候,吴三桂是响应朝廷的命令率军回京城的,在路上得知北京城被破大明王朝以倾他想到的第1件事便是回师山海关守住边关守护中原。接下来的事情便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父亲竟然被抓被胁最后被杀,老婆被人抢了还被侮辱,是个男人都受不了。脑袋一热,便给中原百姓铸成了大错。可以这么说,这件事的起因完全是李自成在作死,这也说明了大顺王朝的素质有多差。而后来的历史学家都把这一切都归罪于吴三桂,反而把李自成吹捧为农民起义的领袖。试问李自成自从进入北京之后,哪里还有一点中国农民的淳朴形象,烧杀抢掠一样都不缺,这群人就是一帮祸害!吴三桂帮中原守住了边关。他们居然还做出那么脑残的事,这不是自己把自己往死里整吗?真不知道这帮砖家是怎么想的,对吴三桂这个人应该分阶段评价,不能一概而论。

于是精虫上脑的吴三桂便有了冲冠一怒为红颜惊世大错!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