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之四四

殿下

正文第三七八章

战事比想像中来的更快, 许多来不及运到城中的粮草就地焚毁,荣烺站在城墙上,望着无数将士身披铁甲出城作战。

战旗在风中飘扬, 空气中嘈杂着各种说话的声音、马蹄踏着大地的声响,以及浓郁的肃杀之气。

将士出城后,九门城门落下, 直待取胜,方再会开启。

这是郑骁的要求。

荣烺并不惧怕战事, 要打便打。

可这一场战事,原是可以避免的……

直待城门落下, 荣烺依旧在城墙站了很久,她似乎能嗅到近郊飘来的血腥气与刀剑相撞的声音。

“殿下, 咱们回吧。”罗湘说。

荣烺道, “在城里转转, 这时节,难免人心浮动。”

荣烺没有乘车, 她换了马,坐在马上穿行过惶恐不安的街道。前面的护卫手持凤旗,凡百姓见到就知这是公主出行。

荣烺把几条主街都走了一遍方回宫。

她并没有再住回含章殿,而是在万寿宫安置下来。倘有军机要务, 万寿宫离昭德殿御书房更近。

荣烺的话变的很少,不过,三餐依旧如常。她每天出宫巡视,百姓们看到公主的凤旗就明白皇室还在城中, 朝廷会保护我们。

有时, 百姓们需要的, 就是这么一点安心。

帝都城内秩序井然, 不说襄赞军务的颜相,就是荣烺一向厌恶的秦太师在庶务安排上都是一把好手。

这个时候大家通力配合,倒没了以往的政见不合。

在城中避难的百姓衣食安排好,正值季夏,头上有片瓦就能过。

而且,战事持续的时间也不长。

三天。

山东河南的备军还没到,渤海王就退兵了。郑骁提议趁热打铁,追击渤海兵,收复辽北。荣晟帝虽有些犹豫,还是允了,毕竟他也不想辽北被渤海国占领,那样的话,以后恐怕渤海国时不时就要来帝都打秋风了。

还有玄武卫的李大将军神智失常,需另派大将接掌玄武卫。眼下外面调将还需时间,且此次卫城之战,白大将军携子孙披甲上阵,白家也有族人死于战场之上。

荣晟帝便让白大将军重掌玄武卫,尽管白大将军婉拒,荣晟帝道,“卿就再多劳几日吧。”

再与荣绵道,“着太医院好生为李将军诊治。”

李大将军神智失常这事真是让人无语,这病的来历……不提也罢。

是叫渤海国主吓的。

荣烺也是战事结束才晓得渤海国主竟然是公主登基。据说这位公主战功赫赫,于军中威望极深,当年老国王过逝,渤海国陷入王子之争,争到最后先前那位渤海王竟然要引中土的兵入朝摄政。

公主当即大怒,直接率大军杀入王都。

渤海王直接就叫她砍了,她在众人拥戴下登上王位,成为渤海国主。

这位公主登基的国王趁着新登基的势力,骗开镇北关,杀得镇北关大败。她又携众将军一路南下,劫掠中土。

李大将军能升任禁卫大将,自然也是一位有战功的将领,但他不以为然。他觉着一个女流之辈,再强能强哪儿去!

他还要求做先锋,准备立个头功,郑骁便允了。

结果,当一令黑金色软甲的渤海王率千军万马杀入大军时,李大将军于军中重伤。

没死,但醒后就失了神智。

令人惋惜。

玄武卫的战损也是四支禁卫中最大的。

要说最能打的是宋大将军带领的北军,宋大将军曾有嘉平关带兵经验,但强悍如他,也不敢小觑那位渤海国主。

这次郑骁北上也是点了北军与朱雀卫的兵,说来朱雀卫的程大将军也受了不轻的伤,不能再出征。荣晟帝只能让郑骁暂时负责朱雀卫。

除了兵力安排,郑骁还请荣晟帝允准颜相继续能在军中参赞军务,他于庶务平平,一路上粮草兵械的补充,还需颜相帮忙。

何况,到辽北后安抚百姓,收拢战卒,这里面又不知有多少庶务安排。郑骁急需臂膀。

荣晟帝立刻大方允了。

当天还留颜相赐膳,君臣间说了不少话。

荣晟帝道,“秦师傅向朕举荐了爱卿。”

颜相道,“此次卫城之战,先生出力多矣。先前的事,谁也没料到。辽北三郡地广人稀,此次前行,臣还有个不情之请。”

“爱卿只管说。”

“重掌辽北后,朝廷必然要给辽北百姓以修养生息。辽北安抚使已经身死,臣想请陛下任命臣为辽北安抚使,安抚辽北百姓。”

荣晟帝惊愕至极,“朕原更嘱意卿接替秦师傅,任首辅。”

颜相道,“不论是做首辅,还是做安抚使,都是为陛下当差。眼下虽说卫城之战大捷,可接下来还有抚恤战亡将士家属,安置受伤士兵、审问战俘,还有郊外那些因战争失地失家的百姓,也要照顾到。这些事都是细致事,可不轻松。秦相在这方面是老手,而臣已远离朝堂两年之久,定没秦相做的好。

陛下是天子,天子胸襟如海。即便秦相辞官,也待这些庶务安排停当,诸事理顺。除齐尚书不可为首辅,内阁皆贤臣。”

荣晟帝笑起来,“说来,你与齐卿还是同科呢。我看齐卿除了嘴坏一点,旁的倒也还好。”

“除非陛下想看内阁见天拌嘴。”

荣晟帝笑,“这还真是。”

他原就没有提齐尚书为首辅的意思,事实上,荣晟帝对颜相也不大满意。这位永远温和雅致、风姿过人的首辅,传闻中永远不会出错的首辅,荣晟帝就是没有那种交心的感觉。

不论如何亲近,但感觉总是欠一点。

说不上来。

像是站在光影交界的人,荣晟帝对颜相的立场没有把握。

最后,荣晟帝像是要确定什么的问颜相,“公主的事,朕有些头疼。”

颜相问,“是什么事让陛下烦恼。”

“说不上烦恼。”荣晟帝摆摆手,好像刚刚说“头疼”的人不是他一般。荣晟帝道,“卿也见到了,公主才干过人,以往母后在时,公主也常跟着听政。可我朝并没有公主理政的先例。”

郑家东山再起已成定局,荣晟帝不得不承认,荣烺有了一支完全效忠于她的军队。尽管这支军队会远驻辽北,但只要郑家忠心于荣烺。荣晟帝便不得不考虑荣烺在朝廷的份量。

何况,就是内阁中,除了秦师傅夏学士,也没几人反对公主议政。

颜相的神色露出鲜有的郑重,他放下箸筷,正色道,“没有先例,可为公主开先例。假以时日,公主会成为太子最好的辅佐。”

“这也是啊。”荣晟帝笑,“来,吃菜。”

话题到此为止。

颜相心下一叹,这位多疑的帝王又要多心了,殊不知他句句真心。眼下谁还能阻挡公主议政呢?

何况公主有这样的才干。

万寿宫梨花院。

郑衡负手望着梨树上的黄澄澄的梨子,以目逡巡,确定俩最大的才伸手摘下,一个给公主,一个自己吃。

俩人坐在围栏下吃梨,荣烺问,“阿衡哥你什么时候走?”这次收复辽北,许多郑氏族人都参了军,连远在河南商都、开封的族人听说后,也坐船来到帝都,要一起去收复镇北关。可以说郑家嫡系除了在帝都的郑国公,连一向任文职的郑徽也加入到军队之中,负责粮草后勤。

“军情如火,明儿一早就出发。”郑衡咔嚓咬口大梨,水嫩冰甜的果肉入口,郑衡叫一声好。

荣烺点点头,也咔嚓咬口大梨,惬意的眯起眼睛。

两人将梨吃完,郑衡起身,望着荣烺清艳的面庞,平静的瞳孔,“明天就不来向殿下告别了。”

荣烺颌首。

郑衡忽然自袖中取出一支玉簪,玉簪头上染了些红,雕为凤簪,正相宜。郑衡道,“殿下及笄礼时就想送给殿下,可彼时不便,就耽搁了。”

荣烺想到以往,一笑而过,她长眉微挑,郑衡会意,眉眼染上笑,为她将凤簪簪在鬓间。他轻声道,“辽北的事殿下无需担忧,臣随时等侯殿下的召唤。”

“别让我等太久。”

荣烺说。

郑家人出发后,荣烺根本不必旁人说,便将起居又自万寿宫搬回了含章殿。

不得不说,她这个举动令荣晟帝放心不少。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