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节

葡萄牙人占据澳门是帝国也是万历的耻辱,南洋是帝国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凭借如今的实力,经过几年努力,赶走西方人不是难事。但是万历帝并不准备这样做。

第一个原因当然是陈于陛所说的税赋问题,海外贸易已经越来越发达,特别是在万历的幕后推动下,组建的商会组织,已经控制了向南洋和东洋大部分的出口。而葡萄牙的澳门只占有很小的份额,西班牙的马尼拉扮演的是中转的角色。从美洲开采的金银,也因此大量流入帝国。

但是帝国的海外贸易起步虽早,发展却慢,即便这几年飞速发展,比之西葡和兰等国,海上实力还是大大不如。典型的例子就是,帝国的商船只航行在南洋,少出进入印度洋,而对连同欧洲和美洲的航线还不了解。而这二条航线却是必须掌握的,因此现在还必须借助西方的力量,向他们学习。

而且,万历帝依照后世的眼光看来,现在帝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规模还太小。市场还没有开发多少,因此有必要让西方国家参与进来,共同把蛋糕做大,然后摘果子才不吃亏。

为了防止发生在西班牙葡萄牙身上的悲剧发生在明朝身上,万历帝也开始做一些工作。大量金银流入两国,但是两国并没有将其变成再生产的资本,而是白白便宜了西欧英法等国。鉴于此,万历在海关条例中已经规定禁止出口生丝棉花等原材料;同时将进口这些原材料的关税大幅度降低。只要生产能在帝国进行,帝国就有希望,其它美洲欧洲只是原料产地和市场。回想历史,东西方的这种贸易将会持续大约三百年,三百年的时间也该够一个国家完成自身的突变。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设计了。万历帝也知道帝国的实际控制力并不像传说中那么有力,皇帝更多的是依靠文官用礼仪教化,用传统的习惯法在管理国家。因此,自己的这一些措施或许收效甚微。但如今,万历也只能做好每一件事,尽人事而听天命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沈觉非一直认为近代中国之所以失败如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西方了解太少,文化和制度因素倒在其次。日本和俄国就是证明。保持现在的局面,逐步增加帝国精英对西方的了解,相信在自己这个皇帝的主导下,不难做到。完成这一步,就会让东西方相互学习,帝国才能从西方取长补短,在明帝国依然强大的时候,人们没有那种屈辱感,反而会比较容易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如此下去,中华文化开创新的辉煌不是不可能的。即便不能根本改变中国,但相互了解多了,也不至于落后太多,败得那样凄惨,痛心。

想到这一点,万历甚至又了把澳门租借给葡萄牙的想法,反正现在澳门在它手中,而且葡萄牙也正忙着行贿官员试图长期占据澳门。但是他很快将这“买国”的念头熄灭了。

除此之外,就只能考虑正常的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了。但是这也有难度,朝中那些习惯了朝贡体系的文官们恐怕难以接受吧?普天之下,哪里有人能与我大明天子平起平坐?尔等蛮夷之邦,允许你们朝贡互市已经天朝开恩了,还敢做非分之想?

万历可以在心中暗笑,却不能不重视文官们的看法,因为自己的统治还必须依靠文官。而要西方诸国按照中国的朝贡体系来做,也不是万历希望的。名义上的朝贡带来的那可怜的一点精神满足,万历兵不稀奇。万历知道如果将东西方关系纳入朝贡,将会影响双方文化交流,影响贸易。那简直就是后世满清蠢皇帝干的傻事,对帝国是非常不利的。

最后权衡之下,万历皇帝决定保持“现状”,尽量扩大贸易,默认佛郎机人的在南洋的存在,这是民间的接触。等到海外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朝廷自然会重视。

如果有西方使者或者传教士前来,则予以接待,特别是传教士。传教士一般有丰富的学识,才不会被士人看成蛮异,才能有交流,留在中国正好为我所用。至于传教,在现实的中华百姓中恐怕没多少市场,单是一条祖宗崇拜,就会让传教举步维艰。

这一翻心思,自然不是陈于陛唐郎李谪凡等人所能明了的。内阁中虽然挂上了世界地图,但是由于东西方水平相当,还没能给士人带来震撼。虽然在地理上对西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是势之为蛮夷。今天陈于陛能看到税赋这一层,已经相当的不错了。

换一个角度来说,李谪凡之进取和唐郎的遵守不也是自己一直所希望的吗?

于是笑道:“好了,你们也去歇息吧,明日登上战舰,李谪凡和唐郎可要好好学习。”

李唐二人朗声道:“末将明白。”李谪凡又问道:“陛下,明日负责护卫圣驾的任务可否由禁卫军担当?”

唐郎忙道:“臣以为还是由羽林卫担当的好。”

万历一挥手,道:“多事。朕上朕的战舰,要那么多护卫干什么?有御前侍卫就好了。”

挥退李谪凡和唐郎,却留下了陈于陛。“陛下,有事请吩咐。”多年合作下来,陈于陛能比较好的理会万历的想法。

万历想了想,说道:“军事上的事不是你的长项。明天不用跟着朕上船了,就去检查一下军粮吧,看一下有没有问题?”万历对明朝的官员是不大敢信任的,特别是军粮这一类重要物质,更是不能大意。在有效的监察制度产生前,就只有辛苦自己人了。

陈于陛道:“臣知道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