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节

人生七十古来稀。

大明江南水师提督,靖海伯俞大遒虽年已七旬,却壮志不减。站在大沽口外,望着停泊在海湾中的自己率领的船队,心中止不住得意。

桅杆如林,红旗如云。红色旗帜上除了斗大的“明”字外,上方还画着金色的“日”和银色的“月”,和起来就是大明日月普照乾坤的意思。旗帜是当今天子设计的。

现在正有一串串蚂蚁一般民工在从船上搬运粮食。至于水师的水手和士兵,则在船上休息。为什么不让他们也加入搬运的行列呢?那是因为天子给了一道明确的诏书,除了战时紧急时候,任何人不得役使军丁劳役。这可是写入了《大明军法》的,对此,俞大遒自然乐意遵守。

现在这只江南水师的底子是以前江南各省的水师和戚继光的水师,还有一部分是受降的海盗。俞大遒起复后,整顿水师,招募人手,以为官军不可行,对原来各省的水师人马不过十中取一二,对戚继光遗留的水师是十取七八,对受降的海盗则是除了老残,几乎全部留下,看中的就是海盗身上那股不畏死的勇气。

然后在约以纪律,规以奖赏,渐渐带出一只精兵来。可以说,如果没有他的一翻努力,是绝对不会有今天的江南水师的。

这一次,奉万历天子之命令,押运粮响入京,俞大遒并没有感到有什么委屈。接到命令后,就立即组织人手,一边探测航线,一边装载。江南水师共出动大小船只两百余首,虽然途中遇到风浪,损失了三首,但总的来说,还是非常成功的。

大明朝在永乐年间也实行过海运,但由于耗损太大而中止了。但是那时候多时承运的多是民间江海小船,如何能和自己的水师相比?这几年江南水师在自己的带领下,遨游海洋,战倭寇剿海盗,无有敌手!今日能取得如此成就那是非常不错了,如果现在能有永乐宣德年间的造船能力,还能降损失降得更低。

想到此,俞大遒得意的心情一下子烟消云散了,是啊,大明现在的造船能力比之从前是大大不如了。自己的江南,召集能工巧匠,寻访老人前辈,悬赏招贤,纠集了一批人马,重开了龙江船厂,制造战船。几年下来,能制造的最大的战船也不过800料,三桅。江南水师中还是以400料双桅战船为主,其余的就是200料左右小船了。相比记载中永乐宣德年间1500料2000料,那是远远不及了。就是和占据吕宋的夷人船相比也颇为不如。

虽然现在的规模已经足够应对区域内的敌手,对上夷人船也不会吃大亏,但出于军事家的直觉,俞大遒还是感到现在战船的规模太小,还达不到自己的治军要求。要在未来的水战中取胜,战船就必须大而坚固,能在深海航行;运用火炮的力量破敌,而不是延续现在的接舷站冲撞战。这一点与俞大遒的老友现在禁卫军都督戚继光不谋而合,戚继光在江南训练水兵时,就为水师配备了大量的火器,俞大遒接任后,更是强化了火器的重要。上一次光复澎湖的战斗中,江南水师就是用火炮将倭寇的战船一一击毁的。

俞大遒就是凭借这一功勋被封为“靖海伯”的,征战一生的俞大遒没有想到在桑榆晚年能获得伯爵。与自己同样功勋作著的戚继光,威震西边的四川总兵刘显,平定罗旁的大帅凌云翼,老上司谭纶,还有新近的辽东李成梁都没有获得伯爵的爵位,独自己先得了。在感叹“功高终赏”的同时,他又有几分得意,这就是所谓的圣眷吧。想想自己在江南办水师的这几年,天子对自己的支持那可是不遗余力,所请无不允。真是得遇明主啊,怎能不竭力报效?俞大遒顿时恨不得自己再年轻几岁,不禁轻轻吟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大帅好壮志啊。”一旁负责接收粮钱,监察入库的户部官员笑道。在他们看来,俞大遒这样得武夫能引出这样得诗句,已经是天大的异数了。不过他们也知道,当今天子喜欢这些老将,面子上也就不敢怠慢;待见到俞大遒后,几天相处下来,俞大遒虽徇徇谦恭,但一身沙场得来的凛然之气,还是让他们感到难受,不敢放肆。

“诸位大人可清点清楚了?”俞大遒问道,交接清楚,自己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至于如何运到北京,就是户部和天津衙门的事了,毕竟自己的江南水师不适合在内诃航行的。

“已经快清点完毕,数目上也没有大的不合。海运的耗损也在允许的范围内。”户部官员说道,“这是我朝第一次大规模海运,俞大帅取得如此成绩,就证明了海运是可行的,也打了那些反对海运的人一个嘴巴。俞大帅这一次是劳苦功高,皇上知道了必然高兴,大加赏赐的。”

“奉命办事,幸无差池。俞某不敢居功。”俞大遒笑道,他虽是武将,不大明白海运的意义,但既然是天子交下的任务,就当全心办好。至于赏赐,皇上那会亏待自己?

“大帅,看这边已经差不多了。这几天公事繁冗,下官等还为为大帅洗尘,今日下官特备了薄酒,请大帅与诸位大人赏光。”天津卫千户说道。

“这不大好吧?都是公事,怎能让地方破费。”户部几个官员相互看了看,笑道。天子即位后,大力打击贪污,这几年官员的薪俸大约涨了三倍,养活自家没有多少问题;同时加大了惩贪的力度,几年因贪污落马的三品以上官员就有数十人。那负责的锦衣卫虽然没了独立司法权,但还是遍布各地,侦察情报,特别是贪污之事。他们可不敢大意,这几日在天津都是住在驿站,吃标准餐。

天津千户忙道:“这是小人的家宴,请几位大人一聚,别无他意。小人的薪俸支付酒席还是行的。”千户不比俞大遒戚继光等有名人士,在文官面前,还是不自觉的矮了几头。

俞大遒一叹,笑着对户部官员说道:“俞某以为很好,就请诸位一起叨扰吧。”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