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长河落日圆。(小说)

站在长城上远眺,目睹过去别是一翻风景。这里,是大明的边关,护卫京师的长城,边墙虽然偶有倾颓,但砖石依然牢固如昔。俯瞰塞外,平川漠漠,烟霭处无限苍凉。

此时天地岑寂,耳边惟有风声。

边事至重。沈觉非在稳定京师政局后,就带着三千卫士来到蓟镇,登上了长城。他想亲自看一看边关的情况。

明代太祖开国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功在千秋;成祖迁都北京,五征蒙古,赫赫扬扬,但是也形成了天子守边的形势。后来,朵颜三卫和大宁开平东胜等卫所的相继放弃,国家战略形势进一步恶化,这百多年来,东起辽东,西到甘肃,都受到了蒙古的压力。好在蒙古诸部落分裂内斗,让明朝抓住机会,贸易军事同时抓,分化拉拢,才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现在,在甘肃陕西,鄂尔多斯部已经衰落,现在和明朝保持着互市,但是小规模冲突不断。在山西大同北边是掩达汗的土扈特部,隆庆年间,接受明朝的封号为“顺义王”,开设互市,双方关系良好,掩答汗还为明朝约束蒙古诸部落。但是掩答汗已经年迈,其部落已经有分散的征兆,也让沈觉非不敢大意。

再向东就是察哈尔了,也有明人称其为土蛮的。察哈尔是黄金家族的后代,世代继承为蒙古大汗,虽然没有多少实际权力,但威望甚高,这些年经常侵犯明朝边境,略夺子女财帛。再向东就是朵颜泰宁和福余三部了,这三部在明朝初年接受明朝的统治,后来由归蒙古,终明一代,反复不定,现在更是伙同察哈尔骚扰辽东。

最东边的大兴安宁地区是蒙古科尔沁部。而在蒙古高原上是碦尔碦部。而曾经威风一时的瓦剌部蒙古,已经西迁到新疆西域一带了。

沈觉非明白大明要兴盛,首先就得打败和收伏这些草原上的野狼。他还知道大约六十年后,俄国人就会进入蒙古地区,筑城蚕食。自己必须要抢在俄国人前面控制蒙古高原和外兴安岭地区,这些地区不光有战略上的地位,而且资源丰富,如果让俄国人得了去,那他可真成民族罪人了。

如何对付蒙古,他心中已经有了大致的计划。对身边的蓟镇总兵张臣问道:“张总兵就在边关,熟悉蒙古人,可有对付蒙古人的办法?”

张臣,榆林卫人。出身行伍,为队长,敏捷精悍,善于搏战攻坚,积功升为副总兵。万历二年,沈觉非调戚继光入京师,戚继光举荐张臣代替自己为蓟镇总兵。在镇四年,继承戚继光的做法,修建空心堡垒,训练兵马。察哈尔部不敢轻易进犯,才转而抄掠辽东,让辽东总兵李成梁屡次立功。(小说)

“蒙古见利如鸟兽集,衰落亦如鸟兽散。其骑兵来去迅速,弓马娴熟。但我军只要士卒用命,器械精良,据坚城,凭火器强弩,严阵以待,应对无误,蒙古人也奈何我不得。”张臣道,这几年他就是这样做的,效果很好,敌不敢犯。同样受到了朝廷的嘉奖!

沈觉非点点头,这是明朝的惯用法子。现在九边辽东是李成梁,蓟镇张臣,宣府董一元,大同麻贵,山西王保,延绥杜桐,陕西萧如兰,宁夏董一奎,甘肃达云,都是一时良将。其中一些人,资历稍浅,沈觉非和张居正以其才干优长提拔为总兵。这些人都采取的是这种策略,整顿军马,训练战士,修筑城池,先为不可胜。在边关大多立下功劳。

但是这显然是不够的。于是追问道:“要彻底击败蒙古当如何?”

张臣想了想,他知道眼前的天子比之前代皇帝有些不同,是有心宣扬武功的。前几年调戚继光入京师整顿京营,听说成就斐然;一月前又快刀斩乱麻收拾了冯保,大权集于一身;现在下降蓟镇,登长城而远眺,看来果然是有心开边的。如此一来,自己这些武将又有了扬威之时,于是说道:“要破蒙古,还得以骑制骑!”

“以骑制骑?”沈觉非道,他的想法是利用火器,毕竟这是历史趋势。

“不错,蒙古人桀骜不驯,崇拜强者,难以收伏。唯有在他们擅长的骑兵上击败他们,他们才可能真正的臣服。不然即使一时取胜,一二时年后,必然卷土从来。”

草原上风云变换,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部落相继而兴,都是中原王朝的大患难。中原王朝消灭一个就又兴起一个,沈觉非可不想消灭了蒙古,又引来一个更为凶恶的敌人。如何完全控制蒙古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今张臣说的“以骑制骑”就是其中的一个选项。

一个武将能看到这一点,沈觉非有些意外。明朝的武将大多是世系的,很少具有战略战术修养;而有指挥大权的文官们又经常是看了几本兵书,就晃荡着半瓶子醋到处“指点江山”,结果是一塌糊涂。早些时候,沈觉非就准备筹建军事院校,看来这张臣还有卷入政变的王崇古都还可用。

“那我军骑兵能有几成把握战胜蒙古骑兵?”

张臣说道:“现在蒙古人也是不复当年之勇了,臣曾与其对阵,深知其性。其往来抄掠边关,轻举妄动,号令不明,遇敌易退,臣与之战,多有缴获。如果朝廷能训练出一只精骑兵,当可深入大漠,荡平诸部!”早在隆庆元年九月,察哈尔入昌黎、抚宁、乐亭、卢龙,游骑至滦河。诸将不敢出战,只有张臣率所部千人擐甲直驰,冲击蒙古军,呼声震山谷。蒙古军退,追至棒槌崖,斩首百十余级,坠崖死伤者无数。经此一战,张臣遂小看蒙古,后来又数次出击,都取得了胜利。(小说)

“那应当如何训练一只骑兵呢?”沈觉非继续追问。

“要训练出一只精悍骑兵,不外乎两点:战马和勇士。”张臣说道,“汉唐之所以威震四方,是因为自己产马,而宋之积弱,多半在于没有优质战马。我朝占据陕西和陇右,都是盛产良马之地;太祖立下养马法,于民间养马;近年又与掩答汗互市,购买军马,因此我朝并不缺马。缺的是勇士!”

沈觉非给过继续的手势。

张臣接着说:“朝廷承平日久,祖先的良法多已经败坏。就边军来说,人数虽多,堪战者少。皇上继位以来,整顿边军,情况才好一点。但是仍然坚持依城固守的策略,缺少野战杀敌的血性!朝中阁臣畏敌,大臣畏敌,边将畏敌,士卒畏敌,百姓亦畏敌。平日游手好闲,只要无事便是好;遇敌来犯,束手无策;待敌退去,又如全然无事一样,得过且过。全不知蒙古已经不是以前的蒙古!”

“你这翻话不可让朝中那些谏官听见,不然他们又要弹劾你多事了。”沈觉非笑道,他对这张臣是颇为赞赏的,那几句话还真在点子上。

“臣为边将,陛下问起边关之事,臣自然言无不尽。”

沈觉非问道:“你蓟镇现在有多少军马?”

“回禀陛下,经过整顿,蓟镇现在共有主客军丁四万六千七百余人,其中骑兵二万余人,军马三万匹。”张臣道,他对辖下的情况相当清楚。

这几年整顿边军,清查钱粮,各边都裁减了不少冗兵,相应地改善装备购置武器,军费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加了,好在有张居正改革,财政收入大增,才得以维持收出平衡。

沈觉非想了想,说道:“既然你主张用骑兵对付蒙古人,那就为朕打造一只精骑吧,银子要多少朕给多少。”虽然戚继光那边已经有几只骑兵了,但是沈觉非从来就不嫌精兵多,而且从冯保家中抄出的一百多两银子也正好派上用场。(小说)

“遵命,陛下。”张臣喜道,有一只精骑兵自己就可以纵横大漠,汉唐名将的辉煌也就不那么遥远了。

“要东西朕给,你如何训练朕也不管。”沈觉非话头一转,“可要是三年后,你拿不出一只像样的骑兵来,朕可不答应。”

张臣立即说道:“臣明白,若托负不效,臣甘受国法!”

“你知道就好。哦,那是什么?”沈觉非马鞭指着远方的黑点问道。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