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节

义庄﹑济世堂﹑善堂是民间开办的慈善机构,收容老弱孤寡。申时行的奏报中也多次提及灾区搢绅寺院慷慨解囊,施舍钱粮衣物,以助赈灾;申时行在折子中为其请功,沈觉非一一答应,授予这些人“士”的称号,以为表彰。这些事情,也启发了他宗教改革的思路。中华要强盛,就必须与世界交流,那是西方之宗教必然进入中国,与中土佛道二教争衡。在沈觉非看来,明以来二教人才匮乏,思想上少有创建;而且以佛道二教的传教习惯,与西方天主基督相比,恐怕难以占到上风。因此必须对佛道二教加以改革,立规矩以成方圆,当然也有为我所用的意思。这都是远景规划了。

听潘季驯说河南灾情大体已定,万历心中高兴,从江南等地采购衣被,已经影响了江南的纺织业,锦衣卫的线报显示最近江南棉布的价格上涨了两成。自从大开海禁后,江南的棉布丝绸瓷器等物就大量出口南洋,价格也一路上升,有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大片农田不种粮食专种桑麻的情况。

但现在最重要的还是黄河灾民的问题,稳定第一嘛。又问道:“各地明年春耕可有准备?灾区田亩可妥善处理?”

估摸着万历会问这些问题,在潘季驯来之前,申时行已经对他仔细交代过,让他留心。潘季驯头上有了细汗,想了想,说道:“陛下,申阁老已经让各地官府衙门准备种子和耕牛,还申请户部想其它省区购买耕牛种子。现在存在各地驿站,派有专人饲养照看,准备开春发放给灾民,待秋收后,再取回本钱。邹元标邹大人也向各地派了御史,监察此事,督促实行,想来明年春耕会顺利进行。”

恢复生产是振济灾民的重要措施,只有恢复了生产让灾民有了自食其力的能力,才能最终完成振济灾民的任务。潘季驯的回答,与锦衣卫的秘报相吻合,万历感到满意,示意潘季驯继续说下去。

“灾区田亩之事也按照陛下的旨令在进行。将无主的土地分给无田少田的农民,也鼓励重新开荒,官府免费发给农具。黄河沿岸的土地因为将来治诃要用,臣以为不宜分给农民,因此臣已经给申阁老提了建议,申阁老也以为然。至于清量田亩和重定税赋,因为陛下要免税三年,而且水灾后天地肥瘠已变,还需明年之后才能展开。”

沈觉非点点头,看来这一次赈灾申时行等人却是做得不错。又继续问道:“在灾区,可有豪强权贵趁火打劫,不顾天良?”

“回禀陛下,洪灾之后,一些府县虽小有扰乱,但都立即被镇压,首恶以正国法。申阁老到任后,宣皇威,施皇恩,恩威并重,地方清静。各地的藩王勋贵也多守法,崇王赵王等还大量捐献,协组赈灾。”

“是这样啊。”万历说道,这些藩王能怎样就好了。

继位之后,万历几次削减藩王和宗室,规定郡王以下的爵位最多只能世袭五代,废除了好几个民愤尤大的藩王和勋贵。但是却将宗室头上的禁令除掉,允许其出仕经商,允许其在通报朝廷后离开封地,允许其每年在京师居住半年,允许其弟子游学等等。当然还是有些限制的,比如不能担任军队高级职位,不能干涉地方政务,不能私自结交外国君臣。如此一来,朝廷的负担减轻了,又能从宗室种选拔出一些人才来,而且解除对藩王的禁令,还给他们一些自由,也降低其心理变态危害百姓的比例。那些藩王宗室可就不同了,虽然禁令没了,但待遇也低了,对万历是又爱又恨,又没办法。

藩王府中有朝廷得官员,又有锦衣卫暗中监视,万历对藩王宗室中的不满情绪了解得一清二楚。解除了禁令得藩王,没兵没人也闹不出大的风浪来。万历也由着他们。但是对宗室中的人才却开始了大规模的培养和任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郑王世子朱载堉。朱载堉嘉靖四年十二月,封世子。自幼喜爱音乐、数学,不慕荣华。二十九年,郑王遭诬陷,削去王爵,遗发凤阳。朱载堉在府邸门外筑土屋独居十七年余。隆庆元年其父得以平反,复爵还怀庆。四年,诏复载堉世子冠带,朱载堉在父亲指导下,致力于音乐,对数学和天文等都有研究。在万历初年,他已经创建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把律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度,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创举。万历六年,沈觉非亲自主政后,就将朱载堉调到了京师,出任致德公学的音乐和数学教员。本就生性淡泊,厌恶了政治斗争的朱载堉当即答应,很快就到了京师。一同进京的还有担任致德公学国学和绘画教员的蜀王和宁王后裔。当然更多的宗室子弟是进入致德公学学习,或者进入羽林卫。

听闻潘季驯奏报说“崇王赵王等还大量捐献,协组赈灾”,万历帝心中高兴,不管他们是真心还是作秀,做善事总是改奖励的。于是当即命安宁去内阁传旨,下诏嘉奖崇赵二亲王,各赐予银三千两。接着对潘季驯笑道:“爱卿这一次也是功高劳苦,朕还不知道该如何赏赐卿家。”

潘季驯道:“在臣的任上,黄河决口,乃万死之罪。皇上不加责罚,反而任用罪臣,以观后效。臣于赈灾,虽有微劳,不敢言功。”

万历见潘季驯也是须发斑白,其劳苦可知。沉声说道:“朝廷赏罚不能不公正。黄河决口乃是天灾,不干卿家的事。而此次赈灾,卿实有大功,不能不赏。但朕的赏赐与以前不同,非名非利,乃是一项苦差,不知卿家接受与否?”

进京路上已经琢磨此事的潘季驯知道是说正事了,忙道:“陛下吩咐,臣万死不辞!”

然后就见万历帝取出一本折子放在潘季驯面前,上面写着“重兴北方水利计划”几个楷书大字。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