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应对日军的铁钳攻势

第八十一章应对日军的铁钳攻势

花园口决堤,黄河水泛滥,造成豫东、皖北大面积黄泛区,立时形成了从郑州至蚌埠地区长约1000公里的大地障。致使日军沿平汉线自北南下保卫武汉的计划被迫改变,进攻武汉的日军华北第2军主力不得不沿着漫长的黄泛区东北面向合肥集结。这一过程使日军进攻武汉的计划推迟了将近三个月。

鉴于华北日军第2军被迫集中主力于淮河流域,并改为自东向西的进攻方向,为了统一指挥长江两岸作战,日军统帅部将华北第2军划归华中派遣军指挥。

中国方面早在徐州会战之时,就提出了“保卫大武汉”的口号。徐州会战一结束,蒋介石就不端集结重兵加强武汉地区的防御。6月中旬,也就是花园口决堤后的两天,国民政府军委会针对日军的进攻企图,确定了集中主力于武汉外围,利用桐柏山、大别山、鄱阳湖、洞庭湖,以及长江两岸的丘陵、湖沼实施战略持久,争取作战四个月,大量消耗日军的总的战略方针。

会战总方针确定后,蒋介石立即调兵遣将,部署会战。先是确定了安徽、江西、桐柏山及大别山北麓开始阻击的第一防御地带和歼灭日军有生力量的第二防御地带(决战地带)。

蒋介石鉴于日军主力从东面沿长江进攻,遂以长江为界,将中国军队划分为南北两个战场:

江北战场,以23个军为基干兵力,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主力配置与大别山西北面的信阳、商城地区,另将一部兵力配置于大别山以南的长江北岸黄梅、广济、蕲春一线。

江南战场,以27个军为基干兵力,为便于指挥,新成立第九战区,由武汉卫戍司令部总司令陈诚兼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主力配置于武汉以西的长江南岸。长江南岸是日军进攻的重点,因此,也是武汉会战的主战场。

预备第二师作为会战的总预备队,暂时驻扎汉口,待机增援。

另以第一战区在平汉铁路的郑州至信阳段以西地区,防备华北日军南下;第三战区在安徽芜湖、安庆间的长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东地区,防备日军经浙赣铁路(杭州一株洲)向粤汉铁路(广州一武昌)迂回。第四战区张发奎司令长官应积极在两广造成反攻之势,引诱日军进攻华南,进一步分散日军兵力。

蒋介石极为重视武汉会战,他真是豁出去了,将凡是能调动的部队都投入了武汉会战。总计为51个军(预二师名为一个师,实则一个军),133个师(旅),总兵力高达115万余人。此外,蒋介石还倾其全部的空军、海军参战,计有战斗机、轰炸机100余架,战舰40余艘。

马垱、湖口、田家镇、富池口等长江要塞,加固要塞炮台,海军还在马垱、湖口一线大量自沉老旧军舰,淤塞河道,阻滞日军军舰逆江而上。并在鄱阳湖等长江江面大量布设水雷。

抗日战争中,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大会战的序幕,就这样紧锣密鼓的悄然拉开。

汉口,预备第二师师部,岳翰屏招集几位旅长商讨战局。

翁照垣旅长首先说话,“师长,河南因有黄泛区,日军已经转兵淮河一线。我认为,日军进攻应该以大别山为界,大别山西北有丘陵山地阻隔,利于防守,日军必不会以重兵进攻。日军重点应该在沿长江一线。我认为应该采用内线作战原则,集中优势兵力,于安徽的太湖、宿松、湖北的英山、广济狭窄地带布设重兵,将日军围而歼之。”

向文彬也主张以攻为守,单纯防守,逐次用兵,既不利于正面的防守兵力展开,侧击日军又嫌兵力薄弱,不仅失去歼敌战机,反而会被日军各个击破。

庞函帧的意见和翁照垣、向文彬不同,他主张,江北战场在大别山北麓应该调遣有力一部依托桐柏山、大别山阻滞日军,尤其是富金山、商城、沙窝一线,另准备强大的预备队,一旦有一路日军突破国军防线,则以重兵围歼之。也就是说,他主张在长江沿线采取守势,在

(wap.)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