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不要让孩子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2

后记 不要让孩子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2) 藏在书包里的玫瑰 搜狐读书 挖掘更好看的 搜狐

从孩子的本身来说,有几个特别重要的,不得不提的变化。

女孩对“处女”这个词汇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90年出生的这批孩子开始,“两性平等”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可能。

孩子们的成长和情感都呈现出了有别于任何前一个时代的复杂和物质化倾向,身体和性作为媒介不断挑战道德尺度。

手机和网络完全改变了孩子的生活状态,也让孩子们的情感范围因为这两样物体的帮助而不断扩大和不断丰富,以及变得非常的复杂和不可预料。

成人社会的所有情感活动都铺天盖地第一个砸向孩子的情感世界,所有孩子对性和情感的态度和看法,折射出这个社会成人的情感表现。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无论他们处在10年前还是今天,无论他们怀有哪种理解爱的方式,不管是哪种获得爱的行为,都没有好坏和高低贵贱之分,对于孩子而言,他们觉得自己终有一天会结婚,并拥有自己的家。也会向我描绘理想的对象的样子,同时也有实现不了这个愿望的担忧。所以成人的作用在于帮助他们得到更美好的爱,帮助他们培养对爱和性有慎重思考的态度,而不是以自己的强势阻止爱的发生。

我们的父母忽略了这些问题甚至希望这样的事情不要在这些将来还要高考的孩子身上出现,但这个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无论如何不会忽略这件事,并且在学习之余,还会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探索寻找自我、寻求独立的种种可能,包括他们在性方面的思想也是与寻找自我息息相关。

父母可以做的事情是,调整自己的想法,获得可以帮助孩子的方法……在对孩子的性教育方面也要放下包袱、竭尽全力。这个教育的收获对孩子的一生而言,得到的好处会超过父母的想象。

我们不能按照我们的模式来塑造孩子,他们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置于和我们的看法同等的地位,并期待我们能够认真地对待他们的看法。

好多在成年人看来忧心忡忡的问题,在孩子的眼里,根本就不是问题,他们只是在经历他们的生活。他们或许会重复上一代人的梦想和错误,但那是他们自己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注定不能重复别人的故事。

2000多年以前,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这样描述青年人:他们举止不合礼仪,见了长辈进屋根本不会起立。他们在同伴面前唾沫飞溅,在餐桌上狼吞虎咽,跷着二郎腿,还像暴君一样对待老师……

实际上几千年来,长辈对晚辈的态度也没有太大的改变,一如既往的忧虑或者期待。但孩子们已经不是从前的你我了,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孩子们也变了。

但是,成长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或大或小,有时甚至是生命。

对于孩子他们需要又直观又感性的学习经验、打破爱情神话、安全跨过成长中的每一步危险,而不必非要品尝失败,遍体鳞伤地长大。

从性教育的角度来说,我们在前边所说的这么多,概括为比较枯燥的一种表达,实际上我们想说的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性教育被定位为人格教育。性教育的内容包括性知识,与性有关的价值观、态度和分辨能力,人际关系和社交技巧,责任(性道德)。这些内容都要从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行为三方面进行讨论,不仅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同时让他们讨论自己的观念与态度,并建立正确的社会交往行为。这也是散落在《玫瑰》各个角落里的目的。

在成书的过程中,我们也碰到诸如“我们这样做到底有什么意义”“为什么采取访谈的形式而不是其他”等等的问题。著名的性社会学家李银河在《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一书中的前言中有一段表述:“由于我的样本很少,所以没有任何统计意义,也不能做任何统计推论。我只是把这项研究视为一项探索性研究,其中所有的材料只具有‘存在着这样一种事实’的意义,不具备对更广大人群和更大范围现象的代表性”。这也可以作为我们的解释。至于访谈的形式,则是因为中学生朋友们一致认为:他们需要的只是有一个人能心平气和地和他们好好谈一下这件事的机会,他们并不想成为别人窥探隐私的对象,因为这仅仅是成长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2008年11月1日于北京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