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东汉末乱世黄巾起 广阳郡蓟县神童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外戚专权,宦官蠹政。兼之连年征战,百姓苛税加身,徭役日重。

时有钜鹿人张角,得奇书《太平要术》,以宗教蛊惑民众,立“太平道”,称“天公将军”,其二弟三弟张宝、张梁,分称“地公将军”、“人公将军”,一时间,信众多达数十万。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春二月,张角利用其在民间的声望,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在冀州一带起义。

起义者皆头系黄巾,他们烧杀官府,掠劫百姓,战火瞬间蔓延至全国七州二十八郡,史称“黄巾之乱”。

四月,民间正值播种的季节。

幽州,广阳郡,蓟县附近一座偏僻的小村庄,大岭村外。

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手中捧着一本书,正悠然地坐在水田边,朗朗而读。

而一个看着十岁出头的男孩,正光着小腿和膀子,在田中弯着腰插秧。

在这仍以简竹和缣帛,作为文字载体的年代,小姑娘手中这本由“纸”所编成的读物,本应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然而每一个路过的村人,看到小姑娘手中的书,却只是会心一笑,似已是司空见惯的场景。

这时小姑娘的朗诵声停了下来,只见她对着田中男孩道:“哥哥,进兵之道,当以何先?”

男孩抬头看了小姑娘一言,温柔道:“当明四轻、二重、一信。”

小姑娘追问道:“何为四轻?”

男孩道:“四轻者,使地轻马,马轻车,车轻人,人轻战;二重者,进有重赏,退有重刑;并以信,此为胜之道也。”

听到男孩的回答,小姑娘嘟起小嘴,不悦道:“哥哥此言何意?妹妹自小随你识字,此书文字皆识,读之却不明其意。”

男孩安慰道:“为学者,不可操之过急。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便是此理。”

“所谓地轻马者,意为行军打仗,当选利于战马奔跑之地;马轻车者,驱动战车之战马,当选骄健良驹;车轻人者,挑选战车,当易于兵卒驾乘;人轻战者,当选能征善战之人为卒。二重者,将士勇敢直前,当以重赏;临阵脱逃者,当以

(本章未完,请翻页)

重罚;如此赏罚分明,言出必信,打仗便可战无不胜”

女孩道:“原来如此,妹妹明白了,不过战车为何物?小胖哥家有马车,曾邀我与他同乘,这战车亦靠马拉,莫非与小胖哥家马车雷同?”

男孩道:“额……总体不差,然战车无盖,车身用铜器加固,防止敌人长矛刺穿,且尺寸也大过马车许多,可容多人驾乘。”

“四百多年前,赵国有一大王,常与蛮人交战,发现蛮族人皆是一人一骑,跨马砍杀射箭,虽对骑术要求甚高,但却异常灵活,自己国家战车,竟不能敌!于是大王力排众议,学习蛮人胡服骑射,后战车便被今之骑兵所取代。”

女孩感叹自己哥哥学识,为之自豪道:“这样啊,哥哥果真博学。”

看着手中与众不同的书本,女孩又道:“对了哥哥,为何我们家所读之书,却与他人不同?小胖哥家中之书,皆是丝帛所制,张孝廉平时在家,摇头晃脑所读之书,乃是竹简刻制,为何独哥哥所藏之书,又薄又轻?”

男孩解释道:“此物称之为【纸】。哥哥好读书,且速度非常人可及,然而我们家并非小胖般富贾,缣帛难以消受,而刻竹简又太过迟缓。”

“偶有一日,哥哥从村长爷爷处得知,村长爷爷幼时,朝中有蔡姓大官,曾以此物敬献皇帝,名曰【纸】,然而一直未能普及于世。”

“于是哥哥便托小胖父亲去京城探听,探得关于纸的消息若干,一番研究后,哥哥便自己动手制得此物。”

(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奏报朝廷,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但直到东晋末期才正式在民间普及。)

男孩顿了下,弯腰插了几颗苗后接着道:“这几年来,哥哥一有闲暇便帮人抄书,遇未读之书,便多抄一份自己留存。如此,既可以帮父母补贴家用,又可充实自己存书,实乃一举两得也。故你我家中虽不富裕,然藏书万卷,却可与小胖家这样的富贾比肩,哈哈~~”

说到最后男孩有些骄傲地笑了起来。

提到这个小胖,女孩立刻露出甜甜的笑容道:“哥哥,如此你当多谢小胖哥哥一家。不仅小胖哥为人和善,常让妹妹乘坐其家中马车,其父王

(本章未完,请翻页)

老爷更是个大好人。虽是富人,却和其他势利商人不同,对村中百姓多有帮衬。”

女孩口中的王老爷名坤,是当地的一名地主豪绅,不仅在蓟县城里置有房子和产业,在大岭村里也置有田产。

因其本人喜欢清静,所以在村里置了一座宅院,平日里都和自己家人住在村里,城里的产业都交由自己族人打理。

王坤的儿子,也就是女孩口中的小胖哥,姓王名贵,是王坤的独子,出生在村里,和村中的同龄孩子一起长大,与这兄妹俩的关系非常不错。

作为一个富商之子,居然能和穷乡僻壤村庄中的孩子打成一片,乃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情。

这份融洽,主要得归功于王坤个人的品德,虽然为富,却未不仁,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难得的大善人,往年收成不好的念头,到了岁末,王坤总是会毫无保留,慷慨地接济村里比较困难的人家。

凭借这份仁德,村里的人们都真心实意,将他称为大岭村的“贵人”。

王坤衣食无忧,妻妾成群,唯一的遗憾就是只有三个女儿,没有嫡子。得知此事后,村中的妇人们每年都会聚众,去县城的观音庙为他和夫人祈福,没想到数年后,王坤四十,竟真的老来得子。

他虽然经常自嘲,这贵人乃是皇帝妃子的称号,不过村民们的好意,还是让他感到十分欣慰,于是他为这个嫡子,取名一个“贵”字,以示对村民们的感激。

待王贵到了读书的年纪时,其父王坤本想将他送去城里的私塾求学,可他发现村里的孩子们,大部分都求学无路,于是他便出资在村子里建了一座私塾,并去城里请了最好的老师来教课。

私塾建成后,王坤召集了村中所有适龄的孩子,和王贵一起前往私塾念书,更值得敬佩的是,他所作的这些事,并未向村民们收取任何费用。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个私塾,方圆几十里的百姓们都开始知道,他们这个大岭村里,有着一个天赋异禀的孩子。

这人正是此刻站在田里插着秧,被女孩称为哥哥的男孩,从他八岁那年开始,村里的每一个人,都唤他作“神童”!

欲知何为神童,且听下回分解。

(本章完)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