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秦军军衔

王离营帐

“我们的目的是分散英布和武安侯的兵力,应当采取死守拖延的策略,还是散点式防守。”裨将王离看着校尉李由说道。

“散点式防守吧,主要就是吸引他们兵力。我们保存自己的兵力,不要死守。我们就五万秦军,他们两侧夹击,若是死守,必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李由垂眸说道。

于是王离、李由对麾下都尉嘱咐道,“尽可能分散敌军注意力,但不要硬拼死守,应保存实力。”

都尉纷纷对着王离、李由垂首应道。继而走出到其军队,对层层下属嘱咐。

商鞅制定的军衔制度由低到高分为二十级:

一级爵,公士。二级爵,上造。

三级爵,簪枭。四级爵,不更。

五级爵,大夫。六级爵,官大夫。

七级爵,公大夫。八级爵,公乘。

九级爵,五大夫。十级爵,左庶长。

十一级爵,右庶长。十二级爵,左更。

十三级爵,中更。十四级爵,右更。十五级爵,少上造。

十六级爵,大上造。十七级爵,驷车庶长。

十八级爵,大庶长。十九级爵,关内侯。二十级爵,彻侯。

军衔是军人荣誉的一种象征,使用军衔,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标志着军队等级管理制度的形成。

两千多年前的秦军,已经实行了严格的军衔制。

军衔必须是可以识别的,仔细观察一支秦军,他们的帽子、发饰、装束都有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与军衔等级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军队最前三排的弩兵,身穿便装,头发统一梳成一个上翘的锥髻。

一些身穿铠甲的步兵,却将头发梳成发辫,贴在脑后。

大量的步兵,则带着用麻布制成的尖顶圆帽。从他们的排列位置来看,这种差异并非是生活习惯的差异导致,而是军衔等级不同的标志。

这些穿便装,梳着锥髻的弩兵,拥有一级爵位。

他们是爵位最低的公士。

而身穿铠甲,梳着发辫,或头戴圆帽的应当是二级爵。他们的名称是上造。

在一支庞大的军队当中,公士和上造占据着绝大数量。

就是这些普通士兵,构成了秦军的主体。

战车的御手则带着板状的牛皮帽子,身上的铠甲也比普通战士的精致。

在战场上,御手直接主宰一辆战车的安全。他们的位置很关键。

一个车的甲首,是御手。而不是过去说的车左或车右。

参照史书记载,御手的职位,至少在三级以上。他们很可能就是秦军中,最基层的军官。

御手的权利是主管一辆战车,但仅仅一辆战车还不足以构成一个作战单位。

统领整个纵队的指挥官参考兵马俑,是一个双手按剑,气势威严,帽子的形状十分独特的将领,他的铠甲是比起先前所有秦军中最精致的。甲片细小而规整。

其前胸和后背都有花结。这种花结的作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军官的肩章。

专家考证,这样的军官应该是都尉。爵位大致在七八级左右。他至少掌管一个纵队。

介于御手和都尉之间的,是一个戴着其中有一条棱板帽的军官,可能负责一个纵队的分队。

秦军的内部编制,在世界历史史上,秦军可能最早建立了最为完备的军衔体系。

它的组织和管理,已经很接近今天的军队了。

这种等级森严,井然有序的军衔体系,使秦军的作战效率远高于其他诸侯国的军队。

二十等爵军功赏罚制度,二十等爵制度极大的保证了军队的核心战力,只要敢打敢战就会有军功爵位土地,不管是平民还是贵族亦或者是奴隶,都能通过战功改变自己的命运,爬上高位。而对于畏战者处以极刑,累及家人,所以秦军上战场表现的极为恐怖。

完善明确的军队编制,秦军的战阵也是历史上可攻可守的大军团作战的经典战阵。

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及发达的军工保障,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是兵家奉为至理的一句话,而秦军成熟的后勤制度也是军队强大的保障,强大的军工可以保障秦军装备的最大利用化。

精密严控的军衔制度,使得秦军的作战效率极高,凝聚了一支队伍的核心战斗力。

而此时,王离对下级军吏的命令,很快就传达了下去。高强度的指挥能力,使得他们在战场上能够整齐合一地攻打敌军。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