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军制

这么坑老百姓,老百姓能欢迎就见鬼了,估计倚枫镇早就知道了红封教的名声,镇子里的百姓之所以不敢怒也不敢言,肯定是怕了鸡公山众人的刀子。

按说红封教这么搜刮肯定有不少油水,可惜那些油水没在鸡公山。

红娘子主要的业务是做山贼,对传教并不热衷,也没占什么教区,整个鸡公山只有二当家与红封教有些往来,但近几年也不太联系了。

李信对传教这件事有些意动,主要是因为厉九德带来的局势消息,河南这一片整天不是流贼就是官兵的,能安心发展就出鬼了,要是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什么事也别想做。

河南的大灾可没几年了,根本就没有偷偷发展的机会,要是在李自成起飞之前不稳住地盘,那可真是什么事都做不成了。

现在的局势由不得他一个没有外挂的人慢慢耗,必须尽最大可能争取最多的百姓基础。

李信跟红娘子聊了半天,当然也顺便打了个小报告,给六当家穿穿小鞋,红娘子没什么表示,不过看表情似乎有些生气。

“你有没有想过另起炉灶?自己组个教派玩玩?”李信试探道。

“什么意思?”红娘子有些不解,“红封教不是挺好的吗?”

“你真觉得红封教好?一旦入教就倾家荡产,老百姓能愿意?”

“就算不入教,他们也没什么家产啊?要是入教了,都是兄弟姐妹,还能互相照应,有什么不好?”

李信无语了,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

河南的土地,六分在藩王手里,三分在士绅手里,只有一分在农民手里,这一分的地,里面绝大多数还在农村宗族手里。就像李信出生的唐村,他们李家就占了不少的地。

这本来就是一个老百姓一无所有的世界。

可是老百姓一无所有就是应该的吗?

“我如果建一个教派,你会不会介意?”李信看似无意的问道。

“你?”红娘子不敢置信,“你还能自己建教派?到底有什么是你不会的?”她咯咯笑道。

“你就说你会不会介意吧”。

红娘子想了想,“这我得跟二叔商量商量,其实我也无所谓的,就看他老人家有什么想法。你要是跟红封教起冲突了怎么办?”

“这个嘛”,李信沉吟道:“我是不会阻止百姓信红封教,不过我一旦建立教派,肯定要打得红封教无处躲藏,冲突是难免的”。

“那就难办了,红封教有些是我爹的老部下,跟二叔有联系的”,红娘子一脸为难。

“要不然就先在倚枫镇试试,别的地方以后再说”,李信提议,“就这么一个镇子应该没问题吧?”

红娘子点点头,“那肯定没问题”。

两人走到镇子后面的河边散步,时近三月,杨柳已经抽芽,春风却依旧如刀。

红娘子假装被冷风吹的哆嗦,伸手揽住李信的胳膊,使劲夹在胸前。

李信能感觉到她冰冷的花袄下那火热的身体,明明只是一起走了一段路,这姑娘的反应就这么强烈,也不知道她垂涎自己的身子到了什么地步。

自从众人在镇子里住下,红娘子的举动也越发大胆了。

就让她占些便宜吧,李信心里想,要不是有美色能迷住红娘子,以鸡公山那几个头目的态度,他还真不敢继续跟他们住在同一个镇子里。

-------------------------------------

工匠们的进度不错,只用几天的功夫就成功烧出了砖瓦炭,铁匠也打出了合格的农具和兵器,现在不需要太高的产量,李信便把那些帮闲挑出一些补充进壮丁队伍中,其他人继续给工匠打下手。

李信的想法是,一旦彻底掌握了倚枫镇,他想在这里筑城。

当然要按规模算,应该说是结寨更贴切,一个转圈没到八里路的小镇子,还算不上什么城。

不过他想建的寨可不是一般的寨,他要建一座棱堡。只有建一座棱堡,才能放心在这远离鸡公山的山谷中做点什么,否则他们一走,随便来个人就把这里占了,有什么布置也白搭。

稍微对历史有点兴趣的人应该都知道棱堡的作用,这玩意很阴险,不管攻击哪一面城墙,都要面对三面攻击。传统的城墙可以修的很结实,很高大,有的甚至可以跑马,但那样的城墙没有大规模的人力和财力是建不起来的。棱堡可以修的小一点,小到只有一座庄园都成,小的棱堡主要用来方便反击,而不是依靠墙的高度和厚度来阻挡敌人。

想要建寨就要掌握镇子,想要掌握镇子,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实力,另一个方面就要搞出点新花样。

所以接下来的几天李信都在训练壮丁。

加上新挑选的三十人,现在李信的壮丁队伍已经有了五十五人,对于他这个从没当过兵,只接受过军训的菜鸟来说,已经算是不小的势力了。

为了方便管理,他必须将壮丁们编练成军。

李信还搞了一个小小的成军仪式。对于自己的第一批武装队伍,李信心里有说不出的欣喜。

发钱的时候被鸡公山头目们闹了一回,发官的时候就没那么多事了,鉴于队伍只打了一场仗,也就只封了几个小官,在封官的同时,对于每个人的地位和待遇,李信都说的明明白白。

封官的一共六人:什长两人,丁二和李贵。

伍长四人,于福,孙来喜,孙喜旺,吴阿狗。

这年月的农民名字真的很简单,不是数字就是什么福禄寿喜财,等将来当了大官,说不定他们还要给自己起个威风的名字。

明朝的军制是十分复杂的,光卫所就有很多种,职位和职衔又有区别。职位是参将,守备,游击这类官职,职衔则是百户,千户,指挥使这类官职,有时候没有战事,职衔也是职位。

李信没功夫去研究明朝军制,但完全搞后世那一套也不太现实,想了很久他搞出一套半新半古的架子。

职衔用后世的体系,就是预备兵,农兵,三等兵,士官,少校,少将这个体系。

职位就用明朝的职衔,伍长,什长,小旗,百户,千户,指挥使这个体系。

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手下的士兵们对于职衔琢磨不透也不打紧,一看职位是千户,指挥同知,也知道大概是什么级别的官。而职衔可以帮助李信对手下的士兵进行划分和归纳,包括发粮饷,储备干部,重点关注等等。

所以一番操作下来他封了两名一等兵,四名二等兵,十九名三等兵,三十名预备兵。

预备兵和三等兵之间还有个农兵,预备兵是没钱的,只有到农兵级别才有每月半两银子的粮饷,也就是说新加入的那些帮闲没钱拿。

李信觉得士兵这类人,没上过战场,没见过血,算不上真正的士兵,只有打过仗的才有资格拿钱,不过训练期间也不能白干,有个半两银子差不多了,等这三十名帮闲全部经历了严格的训练,就把他们提升为农兵,可以拿粮饷。

也就是说训练好的新兵是农兵,每月有半两银子的粮饷,上过战场并且没逃跑的士兵,可以做三等兵,每月一两银子。上过战场又杀过人,就可以继续提升职衔和粮饷,等战事结束,按职衔和空缺分配职位。

其实这种结构就跟后世的试用期差不多,不过试用期不给钱或者只给很少的钱多少有点缺德。但考虑到现在大明朝这个世道,给饭吃就相当于试用期工资,还是很合理的。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李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与时俱进。

手底下那些士兵非常兴奋,特别是那几个当了官拿了更多粮饷的人,脸上洋溢着“未来可期”的表情,不过他们的噩梦才刚刚开始,因为李信接下来要做的,是严肃军纪和加强训练。

考虑到这些士兵大字不识,贸然搞个七八十条军规也没人能记住,实际上李信自己一时间也想不出那么多条例。

所以李信研究来研究去,搞出了类似后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东西,其实李信只听过这个名头,甚至连那首歌怎么唱的都不知道,就知道个开头“格命军人一切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他所研究出的名头,叫四大律七小律:四大律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一切缴获要归公,不准抢劫百姓,不准放火。

李信对放火算是深恶痛绝,放火是华夏古代农民造反惯用的技俩,充分反映出穷苦百姓对统治阶级的痛恨,特别是那些穷奢极欲的帝王们。

可是一把火烧掉的,不只是王侯将相们的罪恶,还烧掉了古代文明的结晶,那些结晶说到底也都是用农民的血肉汇聚而成的。

项羽烧掉了阿房宫,朱温烧掉了长安,如今的人们,再也看不见阿房宫的辉煌和长安的鼎盛繁华。

留住文明与文化,不只是为现在考虑,也为让后人目睹祖先们的伟大创造,否则光凭一张嘴,几张纸,又能有多少情感上的共鸣?

接下来是七小律:不准奸淫妇女,不准私自处置俘虏,不准破坏庄稼,战斗期间不准捡钱,善待百姓,不准私斗,不准酗酒赌博。

这年月还不流行尊重俘虏的权利,一般都是要么招降要么杀掉,所以具体怎么做还要通盘考虑,不能让手底下人随意报私仇。

而战斗期间不能捡钱是李信根据现实需要加上去的,明朝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有个很奇特的状况就是所有人都开始不要脸,可以说整个民族的灵魂都已经开始腐朽了。

官兵追流寇,仗还没打,先唠一唠,准备给多少钱啊?给够了放你们走,没给够就消灭你。战场上也经常干这种事,眼看战事不利,先扔一堆钱,撒得战场到处都是。胜的一方忙着捡钱,败的一方借机开溜。

所以很多时候流寇都是官兵放跑的。李信还记得一个小插曲,说是辽东的祖大乐跑到河南剿匪,因为跟陕西人语言不通,一直追着打,赢了不少仗,后来时间长了学会了陕西话,他也开始捞钱不好好打。

手底下这么一帮人,崇祯还能不上吊?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